登科后古诗赏析PPT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此诗以登科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心态。...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此诗以登科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心态。背景介绍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中,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正是他在登科之后所作,因此充满了对过去的辛酸和对未来的憧憬。诗句赏析首联: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崖。“昔日齷齪不足夸”,诗人以谦虚的口吻回顾了过去的困顿和失意,表达了自己对曾经贫困生活的淡然态度。这种自谦的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也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今朝放荡思无崖”,诗人笔锋一转,抒发了登科后的喜悦和豪情。这里的“放荡”并非贬义,而是指诗人心境的开阔和思想的自由。这种情感的抒发,充分展示了诗人登科后的喜悦和自信。颔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诗人以春风得意、马蹄轻快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登科后的兴奋和期待。这里的“春风得意”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喜悦的写照。“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登科后游览长安城的兴奋和满足。这里的“长安花”既指长安城中的繁花似锦,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和期望。颈联: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诗人以蓬莱仙境和建安风骨为喻,赞美了科举考试的严谨和公正。这里的“蓬莱”和“建安”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尊重和认可。“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以“小谢”自比,表达了自己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自信和自豪。这里的“清发”既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是对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肯定。尾联:我今因得此,以作佳时伐。“我今因得此”,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登科后的喜悦和满足。这里的“此”既指登科的成功,也指前面所描述的美好愿景和期望。“以作佳时伐”,诗人以豪迈的口吻,表达了自己要趁此佳时奋发有为的决心和信心。这里的“伐”字既是对自己努力的鞭策,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总结《登科后》以登科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的喜悦之情。这首诗既展现了孟郊的才华和自信,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心态。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是孟郊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