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讲解赏析PPT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注释:⑴卜算子:词牌名。⑵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人静而已。⑶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即此。⑷惊:另有版本作“飞”。⑸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⑹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张惠言《词选》曰:“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诸说有其是处。此词另有诸本,本首俱作“拾尽寒枝”。或以为指栖枝。赏析: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词的上片写鸿的孤独,寓含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片首两句,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景象,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句说夜色已深,漏壶的水也将滴尽了。《墨庄漫录》云:“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一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驾小舟,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此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的正是林逋这段事迹。这两句,既写出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也暗示了词人正像幽人、孤鸿一样满腹心事。“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是说,孤鸿不期而遇,作者骤然心惊起来,不免回首一顾,然而孤鸿并不惊飞,回顾之际,形影孤单,似乎亦有无限幽恨,正如作者自己。惊恐、孤独、怨恨,这些情态本来是人所特有的,可是作者却将它们与孤鸿联系起来,说孤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自己的心境,这正是借物寓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正如郑文焯所说:“寓托幽人,自写怀抱。”从词的意境来看,这首词所写孤鸿的惊惶不安正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吗?当然,这绝不是“纯写飞鸿”,而是苏轼以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讲解赏析(续)寄寓情感,托物言志全词以“缺月挂疏桐”为背景,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寄寓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孤鸿的形象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写照,更是苏轼内心的真实反映。他借孤鸿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处境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操和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他虽然描绘了孤鸿的孤独和寂寞,但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观情绪。相反,他通过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宁愿选择“寂寞沙洲冷”,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坚定的立场和高尚的情操,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这首词中,他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词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首先,他通过象征手法,将孤鸿与自己联系起来,使得孤鸿的形象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其次,他运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孤鸿的形态和动作,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有趣。最后,他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感人。结语总的来说,《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和情感,也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讲解赏析(续)语言简练,意蕴深厚苏轼的词作,语言往往简练至极,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意蕴。《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便是如此。词中的“缺月挂疏桐”五字,既描绘了夜晚的孤寂景象,又暗示了词人心境的落寞。而“漏断人初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感,漏壶的水滴尽了,人声也静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词人和那只孤鸿。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词更加凝练,意蕴也更加深厚。读者在品味这首词时,可以感受到词人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他对高洁情操的坚守和对世俗的超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便是如此。词中通过对孤鸿的描绘,寄寓了词人自己的情感。孤鸿的惊恐、孤独、怨恨,都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词人却将这些情感与孤鸿联系起来,说孤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这种巧妙的托物寓怀,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感人。影响深远,历久弥新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后世词人在创作时,也常常借鉴和引用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意境,使得它的影响历久弥新。总结《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厚的意蕴、真挚的情感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词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情操。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