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宾语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PPT
《左传》中的宾语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左传》中,当使用疑问句时,代词作为宾语通常会前置。例如: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左传·文公...
《左传》中的宾语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左传》中,当使用疑问句时,代词作为宾语通常会前置。例如: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左传·文公十六年》)夫谁与不如?(《左传·成公二年》)在上述例子中,“宋公子鲍礼于国人”的正常语序应为“宋公子鲍于国人礼”,意思是“宋国的公子鲍在国民中受到礼遇”。同样,“夫谁与不如”的正常语序应为“夫谁与如”,意思是“和谁比较都不如”。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左传》中,当使用否定句时,代词作为宾语通常也会前置。例如:晋不邻秦其谁云然?(《左传·僖公十五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在上述例子中,“晋不邻秦,其谁云然”的正常语序应为“晋不邻秦,其云谁然”,意思是“晋国不靠近秦国,有谁会这么说呢”。同样,“姜氏何厌之有”的正常语序应为“姜氏有何厌”,意思是“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介词宾语前置在《左传》中,介词宾语也经常前置。例如:晋文公以孟明等出于东门之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卫孔圉取太子妃齐姜(《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在上述例子中,“晋文公以孟明等出于东门之外”的正常语序应为“晋文公出于东门之外以孟明等”,意思是“晋文公从东门外出来接见孟明等人”。“卫孔圉取太子妃齐姜”的正常语序应为“卫孔圉取齐姜为太子妃”,意思是“卫国的孔圉娶了齐国的公主为太子妃”。以上就是《左传》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和例子。这种语法结构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特性和历史演变。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类型,还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部分前置在《左传》中,有时介词宾语并非完全前置,而是部分前置。例如:季氏使其二子拜巫马祝为之介(《左传·哀公二年》)晋荀吴帅师从齐师饮马于淦。(《左传·襄公九年》)在上述例子中,“季氏使其二子拜巫马祝为之介”的正常语序应为“季氏使其二子拜之为介巫马祝”,意思是“季氏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巫马祝为中介”。“晋荀吴帅师从齐师,饮马于淦”的正常语序应为“晋荀吴帅师从齐师于淦饮马”,意思是“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跟随着齐国的军队,在淦地饮马”。 动词宾语前置在《左传》中,有时动词的宾语也会前置。例如:楚囚无箴(《左传·襄公二年》)会于黄池宋公请先晋。(《左传·哀公十三年》)在上述例子中,“楚囚无箴”的正常语序应为“楚囚箴无”,意思是“楚国的囚犯没有箴言”。“会于黄池,宋公请先晋”的正常语序应为“于黄池会,宋公请先晋”,意思是“在黄池举行会议,宋国的国君请求先让晋国发言”。 其他形式宾语前置除了上述几种类型,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宾语前置。例如: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若师出,必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乐只君子福禄攸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在上述例子中,“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若师出,必败。’”的正常语序应为“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师出必败。’”,意思是“秦国的国君打算袭击郑国,百里子和蹇叔子进谏说:‘如果出兵,必定会失败。’”。“乐只君子,福禄攸归”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快乐的君子,福禄将会降临”。其中“攸”是助词,表示“所”。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宾语前置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以及其他形式宾语前置等。这种语法结构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特性和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