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省的介绍PPT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部,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部,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截至2021年底,辖12个地级行政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2401.17万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政府改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皇帝以戈壁为界划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内蒙古”之称最初就由“内札萨克蒙古”而来,并沿袭至今。内蒙古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这里保存有中国最完好的草原,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诞生之地,素有“牧草王国、歌的海洋、酒的故乡”之称。古代大约5000年前,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等部落集团就活跃在内蒙古地区。其中室韦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部落之一。大约从传说的轩辕黄帝时代始至明代,是蒙古高原的部落集团时期或蒙古高原酝酿统一时期。公元前4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的一支与鲜卑山乌桓结盟后自称乌桓。公元前4世纪中叶,在今天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呼伦贝尔草原上出现了铁弗匈奴部落联盟。铁弗匈奴在4世纪中叶被拓跋鲜卑击败后融入鲜卑和柔然。柔然与铁弗匈奴同源。公元5世纪30年代—5世纪中叶,鲜卑拓跋部占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建立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北魏至隋唐时期(公元5—8世纪初),拓跋鲜卑发迹于大兴安岭北段(今黑龙江上游),后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经6个部落首领的更替统一了黄河流域。隋代(公元589—618年),东突厥汗国建立(都定襄城)。隋末唐初漠北又形成东突厥和薛延陀两大部落联盟。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军联合回纥等铁骑大破东突厥于阴山,置安北都护府于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将其地纳入唐朝版图;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与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灭后突厥汗国(都漠北),在其地先后建立都督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都督府有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等;州有云中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右玉州等;县有坚昆都督府等),“皆护以都督、都护”,将漠北正式纳入了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册封为怀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纥汗国(都漠南)。在回纥东灭后突厥汗国的同时,唐朝趁机将部分漠南地区纳入唐朝版图,“移蓟北(今河北北部)民于幽州北”,先后设置瀚海都护府(今内蒙古海拉尔)、燕然都护府(今杭锦后旗)、单于大都护府(今西拉木伦河上游)。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居住在潢水(今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之滨的契丹脱离了与唐朝的臣属关系,袭用突厥建立的政权称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