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剧的历史及其起源PPT
平剧,也被称为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和发展与多种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紧密相连。起源...
平剧,也被称为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和发展与多种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紧密相连。起源平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河北滦县一带。最初,它源于当地的民间说唱艺术“评书”,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的佛曲“莲花”,原名“散落花”,原为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宋代之后逐渐成为城乡丐者丐讨时的唱曲。清光绪年间,莲花落在冀东民间的“小调”和“秧歌”等演唱中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成分,逐渐发展成为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发展随着听众的增多,莲花落逐渐进入了一些城镇,与说唱艺人和秧歌艺人结合,形成了评书这一曲艺形式。评书艺人在乡间和街头卖艺,后来逐渐进入戏园和书馆,将评书艺术的形式带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评书艺人经常将演出所见所闻编成小故事讲给听众听,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并演变成为评剧。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表演日趋成熟。20世纪20年代左右,评剧在东北地区开始流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演员。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逐渐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评剧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经典剧目,以及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名称由来关于评剧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由李大钊所起。当时,评剧作为小剧种刚走进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但由于京剧班主的忌妒和挑拨,李大钊出面调解,提议在“平”字边加上一个“言”字,以区分两者。这样,评剧就定名为“评剧”,寓意为评论社会、评书说唱。经典剧目与艺术家评剧的经典剧目包括《秦香莲》、《刘巧儿》、《金沙江畔》、《花为媒》、《乾坤带》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成兆才、月明珠、倪俊生、李金顺、刘翠霞、新翠霞、赵丽蓉等。他们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状与传承评剧至今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发展评剧艺术,唐山师范学院被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此外,在2019年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评剧也积极参与其中,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总之,平剧(评剧)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其起源和发展与多种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紧密相连。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创新,评剧逐渐发展成熟并广受欢迎。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