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PPT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此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沁园春·长沙》。所表达情感《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青年。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看到眼前湘江的秋景,看到江面上百舸争流的场面,看到空中雄鹰展翅奋飞的情景,看到水底鱼儿轻快自如地穿行的姿态……于是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自然盛衰荣枯的轮回,以及万物自由竞争的场景,触发了诗人的悲天悯人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诗人心中,大自然与人类社会都是一致的,大自然中的一切生机都预示着社会的光明前景。因此,在诗人眼中,大自然与社会是有机的统一体,大自然的盛衰荣枯与社会的盛衰荣枯是同步的。由此,诗人进一步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提问。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青年。诗人将“同学少年”置于“橘子洲头”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加以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昔日同窗生活的无限留恋,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形象。他们英姿勃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革命理想坚定,敢作敢为,敢于向旧世界宣战,他们关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社会、旧世界。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