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PPT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清·郑燮咬定...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马诗《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平实的语句中蕴含着一股雄健之气,而且“燕山月似钩”与“大漠沙如雪”对仗工整,一弯明月,万里沙场,平沙万里,燕然月涌,这单是意境就多么雄浑,多么壮阔!诗中的前两句以平沙如雪,月似弯钩这样明快的景物为铺垫,那骏马自然就是这位英雄骑士的矫健的身影,他骑的是一匹大宛良马,在沙场上驰骋,连天上的月亮也看出神来了,似乎天公也惜良马,不愿它遭受埋没,所以月似弯钩,挑起来的正是这匹轻捷的良马。良马遇到英雄,自然是如鱼得水,而英雄更因为有了良马,更显得威猛高大。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鞯,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鞯”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驹来使唤,以效驰骋沙场之功。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写怀才不遇,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虽然诗中写昂扬的希望和信念,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股怀才不遇的愤懑。作者李贺当时处境困顿,受人排挤,不得志;然而他卓异不凡,渴望建功立业,驰骋沙场,因此他借马以抒情,抒发自己的愤激之情。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唐帝国各种矛盾急剧发展的时期,牛李党争日益激烈,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边患四起,民不聊生。诗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怀才不遇,自然有政治上的苦闷与愤懑。作者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言在此而意在彼,抒发自己对人才埋没的哀怨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与作者写其他咏物等题材的诗时喜用鬼魂托物、借古讽今的手法是—致的。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这句诗也借物喻人,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描述自己一生经过千锤万凿的艰苦磨炼,不怕艰难险阻,即使面临严酷考验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最后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把石灰拟人化,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这句话也是诗人在直抒情怀,立志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表现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此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竹石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而是岩中竹。竹子不可能脱离岩石而生长,它是在岩缝里顽强地生存下来的。而且更进一步,即使它经历了再多的磨难,也依然长得挺拔、青翠。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用拟人化手法,把本来没有生命的竹石赋予人的思想情感,读来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竹石仿佛就是一位披荆棘、顶狂风、破巨浪的勇士,昂首挺胸地屹立着。这首诗中竹石的品格也是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不畏艰辛、不怕磨难、经得起各种考验的精神,是作者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以上三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马诗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石灰吟则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而竹石则展示了作者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马诗李贺的《马诗》以其雄浑豪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马为媒介,寄托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驰骋沙场的豪情壮志。前两句通过描绘边疆战场的壮阔景象,烘托出骏马的矫健与英勇。后两句则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于披上威武鞍具、驰骋疆场的热切渴望。整首诗充满了阳刚之气,展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石灰吟于谦的《石灰吟》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佳作。诗人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操。诗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等句,既描绘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又暗喻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斗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正义的崇高品格。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竹石郑燮的《竹石》则是一首以竹石为题材的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竹石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句,生动描绘了竹石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与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表现了诗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保持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精神境界。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却富有力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示。这三首诗虽然题材各异但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展示了诗人们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马诗李贺的《马诗》不仅是对骏马的礼赞,更是对英勇无畏、渴望建功立业的战士精神的颂扬。诗中的“燕山月似钩”,既是对边疆美景的描绘,也是对战士们坚定信念和锐利意志的象征。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英勇善战、驰骋沙场的热切向往。整首诗通过骏马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英勇、忠诚和荣誉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石灰吟《石灰吟》是于谦对于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坚守的宣言。他以石灰为比,描绘了其在千锤万凿中诞生,在烈火焚烧中历练,最终化为清白之物的过程。这不仅是对石灰制作过程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人生经历磨难、坚守信念的象征。特别是最后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表现出诗人对于道德坚守和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整首诗充满了力量,展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于正义事业的坚定追求。竹石《竹石》是郑燮对于坚韧不屈、顽强拼搏精神的颂歌。他以竹石为媒介,通过对其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生长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困境的积极态度。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对竹石坚韧不屈精神的生动刻画,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无所畏惧的坚定信念。整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这三首诗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展示了诗人们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在面对人生困境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它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未来。